五龙捕鱼玩法规则介绍视频
game show 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五龙捕鱼玩法规则介绍视频 > 新闻动态 > 个个小字都有龙象之姿!力道厚重,奇特雄奇!翁同龢书法第一季!
个个小字都有龙象之姿!力道厚重,奇特雄奇!翁同龢书法第一季!

2025-10-08 19:50    点击次数:87


   2024-07-13 17:37·大成国学堂

#长文创作激励计划#

以古为师,悉心交流!敬请关注收藏“大成国学堂”!

翁同龢(1830—1904),生于江苏常熟。字声甫,号叔平、钧斋,晚号松禅老人、瓶庐居士、瓶庵居士,乃大学士翁心存之子。咸丰六年(1856),他考取一甲一名进士,此后历任刑部、工部、户部尚书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、军机大臣、协办大学士等要职,曾先后担任同治、光绪两帝之师。

图片

他著有《瓶庐诗稿》《瓶庐文抄》《翁文恭公日记》等作品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),他遭慈禧罢黜,最终回归故里。他曾为晚清四大冤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平冤,参与对俄交涉还伊犁、对日交涉还琉球等重大事件。翁同龢亦是晚清主战派官员之一,在中法战争、中日甲午战争中均极力主战。然因其与李鸿章之私怨,打压北洋水师,成为甲午战败原因之一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),翁同龢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、梁启超等维新派,促成维新变法,后亦因此被慈禧革职。作为政治人物,翁同龢尚存争议,然对其书法评价则颇为一致,且于身后具重大影响。

图片

书法学习非简单之纸上谈兵,首需有广博之眼界,见识历代前贤之法书真迹。于此点上,翁同龢可谓得天独厚。其家世显赫,父亲翁心存为道光进士,咸丰、同治两朝大学士,早年任上书房总师傅,为咸丰帝、恭亲王奕䜣、惠郡王绵愉之师,晚年入值弘德殿,授读同治帝。其一生收藏颇丰,为翁同龢提供了汲取先贤之丰厚土壤。

图片

清代书法经历了从“崇帖”到“崇碑”的审美思潮转变,至晚清时期,推崇北碑的风格取向已深入人心。翁同龢在政治上支持并推动戊戌变法,力求变法维新。在被慈禧太后罢免后,他将改革的热情倾注于书法创作之中,晚年时沉浸于汉隶、北碑,尤其在汉隶的临习上投入了大量精力。

图片

清人徐珂于《清稗类钞》中称:“叔平相国书法不拘一格,乃干嘉以后第一人……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(翁方纲)、南园(钱沣)之上。论国朝书家,刘石庵(刘墉)之外,当无其匹,非过誉也。光绪戊戌以后,静居禅悦,无意求工,而超逸更甚。”沙孟海先生于《近三百年的书学》一文中言道:“其出世最晚,故能兼收众长—尤得钱沣之法—间或掺入些许北碑之体势。将颜字与北碑打通。此乃翁同龢之特色。”谭钟麟更推崇道:“本朝诸名家,直突平原(颜真卿)之上,与宋四家并驱者,南园(钱沣)、道州(何绍基)、常熟(翁同龢)而已。”

图片

翁同龢的书法造诣时人就有较高的评价,如《清史稿》曰:“其书法自成一家,尤为世所宗。”清末金石学家杨守敬也说:“松禅学颜平原,老苍之至,无一稚笔,同治、光绪间推为第一。”但是,翁同龢自认不是天才,少年时作文艰涩,每构思一篇夜不得眠。他在题《史晨碑》中也写道:“桃花纸薄双勾苦,二十年来老眼枯。”足见翁同龢的书艺是从后天的苦学过程中悟得进境的,来自于他毕生勤学苦练与深厚的文化修养。

图片

翁同龢幼学欧、褚、赵,其有诗曰“褚薛仙人我导师”;青年时学颜体;中年转益多师,以欧、褚、赵、颜书风严谨端庄,又参以米芾之纵横跌宕、“二王”之灵秀俊逸、章草之古拙、苏轼之丰腴沉酣;晚年又沉浸于汉隶北碑,并吸收了学颜后自成一家的刘墉、何绍基之长,熔碑帖于一炉,最终形成了翁氏书法的笔力雄健,结体宽博森严,具雍雍穆穆庙堂之气。

图片

书札墨迹无疑乃可贵之原始史料,亦为难得之书法珍品。翁同龢手札类书法作品予人之感,用笔较为奇肆率意,结体较为宽博开张,足见其已将颜体与汉隶、北碑融为一体。体现出,既有帖学之“外密内疏”,又有汉隶、北碑之“平画宽结”,将南北书风熔于一炉,形成了浑厚稚拙、气势磅礴之“翁体”。

图片

一题跋书风与尺牍书体

实际上,观赏碑帖、考证题跋一直是翁同龢的心头好。咸丰八年(1858),他在赴陕西主考途中观赏崖刻石;在京任职的闲暇之余,他也会与当朝书法家何绍基、潘祖荫等一同探讨碑帖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),翁同龢“开缺回籍”,在回老家常熟的途中,经过苏州丛古斋时,见到了《阁帖》和《鹤铭》,还借钱买下了字帖。后来的六年归庐生活中,因回到常熟后较为闲暇,更凸显出他对书画、碑帖的热爱。在《翁同龢日记》、《翁同龢万宜楼翁松禅墨迹》中,有许多笔墨都提到他的日常生活是与友人一起赏碑读帖、遣兴题跋和钩碑集字中度过的。

图片

翁同龢《仿沈周论道图》跋写在生纸上,用笔迟涩,写道:“余不能画,而酷爱画,留此仿佛,候好手重摹之。光绪乙酉二月,龢记。”就文字书写风格而言,呈现出颜体行书饱满的点画和外拓的结体。就用笔而言,呈现出迟涩苍茫的特点。《清翁同龢致张樵野手札卷》内容驳杂、散淡,从生活、交际到金石学交流无所不包,字字虽小,力若巨石,笔法极有特色。

图片

此幅作品上方绫子上有一段吴曾善于 1944 年的题记。吴曾善(1890—1966),字慈堪,号小钝,江苏元和(今苏州)人。他在题记中写道:“文恭书法从平原入手,早岁更事欧、苏,为一代典型。晚年尤得钱南园神髓,其朴茂圆劲处复渊源于汉碑。相传文恭毕生手摹《张迁》至五百余通,可想见其用功精勤,令人瓣香勿衰,画则词馆名流往往能之。入南书房,逸品清供无足奇焉。偶见此图,信笔题记,以志墨缘云。甲申中秋元龢吴曾善。”从吴曾善的题跋可以看出,一是肯定了翁同龢的书风源于颜真卿,二是他用笔的“朴茂圆劲”得益于汉碑的滋养。因此,《清代轶闻》中有“松禅其书,不拘一格,为乾嘉后第一人”的评述。

图片

同翁同龢《仿沈周论道图》题跋风格相近的,还有他为《赵清献公碑》所作的题跋。此次翁同龢的题跋,是应其门生费念慈的请求。这一题跋与《翁同龢日记》中的记载相契合,光绪二十七年(1901 年),他为门生费念慈所藏的《麓山寺碑》《云麾碑》《大字麻姑仙坛记》《赵清献公碑》以及《多宝塔》题跋。从翁同龢的题跋来看,同样是用笔迟涩,结体宽博圆润,行间茂密。从翁同龢的行书题跋中,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书写特点:“愈涩愈生笔愈灵。”

图片

他在《赵清献公碑》后跋:

元祐四年,苏公以翰林学士出知杭州,史称为当轴所不容,其实公之得罪在迩英进读时也。公三月被命,此碑之刻在四月,则将出国门时矣。是时台章积不付下,公欲陈辨而不得,碑言仁宗朝重谏官之选,盖隐有所指也。吾友西蠡得此宋拓孤本,敬缀短章。天一阁本世未见,丁君、费君次第收。英灵文字信契合,杭州流转归常州(丁松生杭人,西蠡籍常州)。元丰元祐朝局换,两公宦辙先后同。赵公惟与执政忤,苏公乃致群口攻。力争青苗常事耳,一琴一龟未足奇。蠹鱼食此数行墨,高斋心迹微虫知。辛丑三月,松禅居士翁同龢。

翁同龢收藏《柳跋洛神赋十三行》精拓本,前有翁同龢隶书小字封面题签,后有三段小字题跋。第三段题跋的时间在光绪二十九年(1903)癸卯,六月十六日。兹录二则于下:

唐荆川藏宋拓柳跋《十三行》为大江以南煊赫有名之帖,其甥孙文介摹入元晏斋,形神毕肖。此石康熙时已泐,拓本不易致。乾隆丙午赵味辛怀玉从祖本钩摹重刻,然已逊孙刻之精矣。此刻末有覃溪先生题记一行,谓即元晏斋本,顾有可疑者,元晏斋本是“依”“斯”字原有缺笔,“欢”“托”“信修”“惧”“乍阴”“步”“娲”九字,相传刻成时文介手自搥损,今此刻九字具在,其非元晏原石可知。若赵味辛覆本,则“托”字、“渊”字、“珠”字为俗工所损,故留缺笔,此又不然,然则此是嘉道时人家藏本摹以入石,故并覃溪题尾刻之耳。予于帖贾手购得十余纸,旋分赠友人,仅留一纸,因裱藏之。瓶生。

(待续)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我们将《清翁同龢致张樵野手札卷》、《翁同龢万宜楼翁松禅墨迹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形态!

欲购专业级《清翁同龢致张樵野手札卷》、《翁同龢万宜楼翁松禅墨迹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